找到相关内容5864篇,用时11毫秒. ·把佛教导航设为主页
  • 阿旃陀·巴米扬·吐鲁番与敦煌间的文化联系

    西亚、中亚及中国之输入,巴米扬的作用无论怎么强调都不算过分。它是犍陀罗僧侣、商人循丝绸之路通往中亚和中国的始发站,也是中亚、中国人进入印巴次大陆的最后一站。巴米扬的另一重要性在于其地理位置。这里地近兴...

    不详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5/06342480503.html
  • 藏学重要文献史料述评

    主要有格鲁派(黄教)、宁玛派(红教)、噶举派(白教)、萨迦派(花教)和盆布派(黑教)等,每派又分为若干小派。处于这一局面下,吐蕃贵族之间、贵族和僧侣之间,不断发生冲突,西藏高原逐渐分裂成许多割据势力,...

    不详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5/06342580505.html
  • 明《初刻南藏》研究(1)

      (1372),法仁禅师来到古寺,且得庆澄、万峰两位侍者相助,使禅学遂宗天下,僧侣动则   千百。时蜀献王访知禅师乃太祖朱元璋之叔,上奏朝廷,于是敕赐“光严禅院”。永乐十四   年(1416)...

    何梅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5/07054680669.html
  • 《楞严经》心性思想研究

    僧侣团体,也未催生过全然不同于部派佛教的思想智慧。但是《楞严经》对中国佛教宗派的形成和心性思想的发展,可以说是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。所以全面认识和准确理解《楞严经》的“性”学思想,既是关涉到传统中国...印度和中国的佛教思想史上,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。   尽管《楞严经》对印度佛教思想的形成、发展和演变,并未形成丝毫事实上的影响,既未出现过任何修学楞严的僧侣团体,也未催生过全然不同于部派佛教的思想智慧...

    常海法师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5/05565881068.html
  • 天台宗学派纲要1

    他是稳定国家安定的精神导师,此时,从学大师的出家僧侣亦人数大增,但大约是大师名气太大了,追随求法者只是迷失于冠盖云集的高位虚名,并不能真心苦修禅法,所以学生虽然逐年增加,但在证得佛法有真实成就的人数却...

    不详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6/23060581857.html
  • 敦煌边塞诗歌综论

    。在如此热烈的民族文化、政治、经济密切交流发展的气氛中,地处“丝路”枢纽的敦煌,成为中外商人贸易往来、使节僧侣频繁出入经行之地。这种丰富多彩、流动多变的社会生活,有力地促进了当地经济文化的发展,也为...

    胡大浚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6/23063081884.html
  • 浅议和谐法门

    的信仰热忱的西来僧侣传入中国,随后在中国传播和发展的两千余年间,却不断接受着中国化的改变,成为我国影响最大的宗教之一。历史上的中国佛教决不是一种孤立的信仰,它一直都和不同时代的哲学思想学说、道德价值...

    兆德法师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6/07245682059.html
  • 朱子所理解的佛教思想──以心性意涵与修持工夫为讨论中心

    省察   第二章 宋代的儒释交涉   第一节 习俗的佛化倾向   一、礼仪的佛教化   二、火葬的渐趋普   第二节 士人的从学生活   一、儒释不分的学习环境   二、士人与僧侣的问学...

    黄莹暖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6/07250482075.html
  • 明末曹洞殿军--永觉元贤禅师研究

    )关于政治层面 94   (二)关于庶民佛教 98   (三)关于士人佛教 100   (四)关于僧侣佛教 104   第二节 元贤的困境与应世的态度 109   一、元贤论时代风气 109...2002, 〈儒佛会通方法研议〉,《佛学研究中心学报》,7期,页185-211。   林璀瑶 2003, 〈奸、邪、淫、盗:从明代公案小说看僧侣的形象〉,《历史教育》,9卷10期,页143-167。  ...

    范佳玲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6/15513982346.html
  • 中国佛教传统的现代转换及其意义二题

    中心的小乘佛教,转变为以在家居士为中心的大乘佛教,并在经典中规定凡发有菩提心的居士,地位不在出家声闻之下,那么,中国佛教的主导地位由僧侣转至在家居士就只是一个时间的问题。因为中国佛教强调觉悟和自力本愿...

    李向平

    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6/15524082384.html